艺苑百花丨邓宝金:干杂技这行儿,就不能叫苦
邓宝金接受《中国艺术报》专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近期启动“艺苑百花”项目。《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十九期,我们推出的是中国杂协副主席、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敬请关注。
视频│邓宝金:时间只记住精品,技艺需传承与发展
杂技表演艺术家邓宝金有三重身份:舞台上,她是以超高难度技巧和优美造型征服观众的“杂技女杰”;剧团里,她是敢于破除陈腐旧套、锐意革新进取的“邓团长”;创作时,她是一名牢记艺术使命、认真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编导。
从14岁考入济南市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的杂技演员,到42岁“腾挪转身”成为剧团管理者,再到新世纪以来带领济南市杂技团推出《粉墨》《红色记忆》等多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剧目,邓宝金近50载的从艺生涯,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艺术持之以恒的探索,对杂技传承与发展的高度使命感与奉献精神。本期“艺苑百花”,让我们走近中国杂协副主席、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听她谈谈创作、表演和剧团里的那些事儿。
2007年,邓宝金获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这部戏从2011年开始演出,最初有很多瑕疵,一是和观众之间有距离,二是剧情不够完整。比如《铁道游击队》,最开始表现红军和日本鬼子间斗智斗勇,剧情和表演都设计得比较夸张,甚至用了很多戏耍的手法,艺术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们每一年都在调整、修改,剧情和表演都更成熟、严肃了,思想性、艺术性也提高了。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想着艺术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想用我们的作品感染观众,让今天的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中国艺术报:2008年,济南市杂技团推出了大型古装京剧意象杂技剧《粉墨》,十年来,先后在北京、深圳、喀什、鄂尔多斯等城市,匈牙利、日本、新加坡、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演出,深受观众喜爱。您是怎么想到将杂技和京剧结合在一起的?
那一年,我印象特别深刻,《粉墨》的首演很成功,我们很快就受到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邀约,在北京的祥云剧场办了专场演出。不久后,我们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杂技比赛,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在舞台上亮相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表示:“小小的济南市杂技团,却做出了一台令人意想不到的大戏!”也有人对我说:“邓团长,要是这部戏十年后还在演,那它就是精品了!”我很高兴,十年过去了,《粉墨》还在演,观众仍然很喜欢。应该说,它的创意和艺术构造非常合理,因此能够延续。
艺海无涯,“精品”无止步
邓宝金认为,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线,“精品”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精进。
●中国艺术报:《粉墨》《红色记忆》的演出,每一场都不一样,每一场都在调整,都在精进。作为创作者,您认为一个“精品”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完成了?
●中国艺术报:您认为杂技创作如何实现“技”与“艺”的结合?
◎邓宝金:这是令所有杂技创作者感到苦恼的问题。在今天,杂技变得更难了。过去杂技讲究技术难度,讲究超越极限;但当它已经超越了极限,再与艺术融合,就更困难了。比如第39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获得者孔海涛的《转台高椅》,技术难度已经摆在那儿了,怎么再与艺术融合?就要用他身体的主体线条来展示艺术魅力,用他体态的完美,他的每个肌肉块、他的眼神和内涵来体现艺术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训练,这个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告诉他哪个肌肉块还不到位、要重点练哪个肌肉块,从而完成他身体的舒展性。
如今各个剧团都在进行艺术上的革新,形式也多种多样:话剧杂技、歌剧杂技、舞蹈杂技、武术杂技、戏曲杂技都出现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杂技《俏花旦》、舞蹈杂技《肩上芭蕾》等等,都在考验杂技演员的综合实力。可以说,今天培养演员比过去要难,就难在综合实力上。
杂技没有捷径,勤学苦练是根本
●中国艺术报:您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爷爷邓九如是北路山东琴书的创始人。您是怎么走上杂技之路的?
邓宝金表演《顶碗》
◎邓宝金:这个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候我知道我自己年龄很大。我本身有体操、舞蹈的基础,但我也知道我的臂力不行,综合实力不行。因此我基本上是半夜里起来练一个小时,再偷偷回去睡觉,别人午休的时候,我几乎不休息。这点是团里所有老师都认可的,就是能练。我给自己一个什么压力呢?我妈妈说了,不能回家叫苦;我妈妈也说了,既然干了,就不能给家里丢人,因为我爷爷是有名的艺术家,我是邓九如的孙女。
团里的老师对我的印象就是,“冬天披着一件小棉袄,不说话,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待在没暖气的练功房里”。冬天练“椅子顶”的时候,我的背心是湿的,是汗水把它浸湿的,冬天的汗是“冷汗”,每次从椅子上下来以后,我的背心都是冰凉的。练功房里晕倒次数最多的也是我。回想那个时候其实心里有点酸楚,但这种压力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蹬板凳》剧照
1983年,邓宝金在美国弗罗里达州演出
杂技演员最好的素质就是不怕牺牲
1986年,邓宝金表演的《蹬板凳》获英国第11届世界杂技锦标赛团体冠军,并分别获得了“英航杯”和“特技项目对抗赛”冠军、金牌
●中国艺术报:《蹬板凳》的演出,经常受到场地的限制,如何克服?
◎邓宝金:举两个例子吧。有一次在南太平洋演出,冬天的海边风非常大,人在地面上都站不稳,何况是站到凳子上呢?当时我和底座演员的压力都很大,可一想到我们是代表国家出来演出,怎能轻言放弃呢?于是我们提前不断地测试风向,研究风往哪边刮、我们该往哪边使劲。演完之后,我们俩的衣服全被汗水打湿了。
还有一次,1984年《蹬板凳》晋京参加国庆35周年文艺演出活动,当时的舞台很矮,离嘉宾围坐的主桌又特别近,板凳万一倒了,就会直接砸到主桌上。我在板凳上表演倒叼花的时候,保险绳已经贴在我脸上了,我必须弓起身子亮相,再把花插到头上。应该说,很多时候表演环境很艰苦,但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
●中国艺术报:杂技是一门有风险的艺术,您在演出时有过意外受伤的情形吗?
1986年,济南杂技团全体演员在英国第11届世界杂技锦标赛上获奖后合影
●中国艺术报:受意外、伤病的困扰,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通常不会太长,但您却一直坚持演出到45岁。
◎邓宝金:1989年,我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1992年,36岁的时候,我获得了中国杂技最高荣誉奖“百戏奖”暨终身成就奖,紧接着三十七八岁的时候,济南市杂技团几乎没什么演员了,因为杂技团改制,很多演员都“下海”了。团里的演员减少了,而我既是“劳模”,又拿了“百戏奖”,我就觉得肩上有担子、有使命,必须坚持演出。
为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奋斗终生
1987年,济南市杂技团赴朝鲜访问演出
●中国艺术报:上世纪末,济南市杂技团面临资金不足、人才流失等种种困难,您“临危受命”,担任济南市杂技团团长。如何实现从演员到剧团管理者的身份转变?
1989年,济南市杂技团赴巴基斯坦访问演出
◎邓宝金:今天总结的话,应该是一种责任感支撑着我。我是个比较执着的人,你要让我干这件事,我就想把它做到完美。
1993年,邓宝金与基里巴斯总统合影
我当团长的前四年,几乎是吃在团里,住在团里,和团里的老师一起教孩子、一起训练,他们拿顶我拿顶,他们压腿我压腿,他们翻跟头我翻跟头。那个时候我没有什么管理模式,我没学过,我就是结合自己在练功房里的感受,我了解演员需要什么,怎么给他们加压才能出成果,因为我就是在练功房里长大的,我能感觉到过去的领导管理我们时哪里可取、哪里不行,我知道我应该在哪里改变。我和演员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但我得想得比他们多,他们没想到的我都得想到,比如宿舍条件、暖气设备、训练中的意外情况等等。
1993年,斐济共和国总统观看演出并上台接见演员
当了团长,也就必须要考虑剧团的经济效益问题。首先,我着力打造能够代表我们团形象的节目,比如第一年我和刘春合作的大型主题晚会《龙的传人》,反响不错,我就带着它走出去,分成好几支队伍,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进行商业演出,为剧团获得了收益;然后就是不断开拓市场、转变运营模式,一方面在固定场所如济南珍珠泉礼堂、铁路文化宫定期演出,培养观众群体,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杂技晚会、魔术晚会以及品牌节目《粉墨》《红色记忆》等等,扭转了团里的资金困难局面。
2005年2月,《转台叠椅》在第十七届蒙特卡洛“初登舞台”国际杂技节获得“公主杯”和”金K奖“
●中国艺术报:今天培养演员的方式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中国艺术报:当团长的过程里,最困难的是什么?
◎邓宝金:我们团算上离退休的职工共180多人,是个庞大的队伍,很多事我顾不过来。应该说,自从当上团长,我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可以说是毛骨悚然的时候居多。什么叫毛骨悚然?我就怕哪个老师、哪个队长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哪个孩子摔着了、哪个孩子要做磁共振了、哪个孩子马上就要比赛了不能再伤着了……每个孩子都是金子,一听到这种情况我就揪心得不得了,整宿地睡不着觉;一到晚上,电话一响,我就一个激灵,生怕出什么事。不过,我感恩的是,我的领导能理解我,下级也能支持我、维护我,让我心里舒坦,觉得还能坚持下去。
●中国艺术报:对济南市杂技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和展望?
邓宝金受邀作为评委出席第33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
艺苑百花
本期记者
王琼
制作
中国艺术报新媒体中心
往期回顾